2023年2月6日,颜宁出任院长的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发出通告,公开招聘30个岗位、41名工作人员,涉及以下12个部门,其中 10 个岗位要求医学、生物医药及其他相关专业背景人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公室
科研部
平台部
教育与交流部
综合部
人力资源部
财务部
公共关系部
信息技术部
基建部
采购办公室
后勤保障部
怎么应聘?
有意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个人信息表发送至:
talent@smart.org.cn
识别下方二维码
可下载应聘个人信息表
▽
健康界注意到,颜宁在2023年新年献词中这样写道:我们将充分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深圳精神,启动高水平的全球人才招聘和科研实体的建设,探索医师科学家等医学人才培养新范式,管理市医学专项资金,打造集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的创新高地。
此前,2022年12月10日,深圳医学科学院(筹)揭牌。健康界注意到,12月7日,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发布第二批工作岗位招聘方案,公开招聘17个岗位、19名工作人员,包括院领导助理。
2022年11月1日,在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颜宁宣布,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
2007年10月,不满30岁的颜宁回到母校清华大学,组建实验室,成为清华大学医学院当时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2014年,颜宁带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攻克膜蛋白研究领域50年不解的科学难题。
据健康界梳理,2003年至2022年间,颜宁在全球三大顶级期刊《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了39篇科研论文,2016年被《自然》评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之一。
颜宁曾在2017年被提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2017年5月,颜宁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受聘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同年5月起,任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颜宁在2019年和2021年分别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7年颜宁离开母校清华赴美,曾引起社会强烈关注。颜宁表示,自己赴美高校任职,是因为在清华呆得太「舒服」了,想换个环境挑战自己。
「讲到这,您可能会说:颜教授,打住,你不是做基础科研的么,跟『医』沾边么?那么我要告诉大家,现代医学早就不限于问诊开药做手术这种狭隘的模式,已经成为需要生物、化学、材料、机械、电子、人工智能等多学科高度交叉的最为复杂的一个学科。」11月1日,颜宁在演讲中这么阐释自己接下深圳橄榄枝的初心。
于是,她「麻溜」地向普林斯顿大学递交了辞职申请,为实验室现有成员做了妥善安排,「深圳医学科学院简称SMART(Shenzhen Medical Academy of Research and Translation),在英文中有「聪明」之意。」
据健康界梳理,深圳市政府公报印发的《深圳医学科学院建设方案》(下称《方案》)透露,其发展目标是:
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深圳市医科院为中枢和桥梁的深圳医学科学协同创新共同体。
到2035年,在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制度安排、规则对接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为科技引领健康城市建设的城市范例。
到本世纪中叶,深圳市医科院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深圳医学科学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全球卓著。
深圳医学科学院由市政府设立,登记为市政府举办的事业单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不定编制,不定级别,实行社会化用人制度。理事会是深圳医学科学院的决策机构;院长是深圳医学科学院的法定代表人,由理事会聘任,实行任期制。
深圳医学科学院的英文命名中包含「转化」(Translation)。这意味着,长期从事基础研究、并无丰富行政工作经验的颜宁,将要领导临床、转化和产业化等工作,推动科研模式创新。
对此,颜宁在演讲中用一个自己的实验室和药企合作探索药物机制的例子表示,基础研究与药和医密不可分,她的实验室与世界著名药企有紧密合作,这是现代制药业的一个大趋势,而「从病床到实验室,再到制药公司,再回到病床,打通这个端到端的顺畅联系,也正是深圳医科院的一个重要使命。」
虽然颜宁这个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刚刚出炉,但其实,早在2016年,深圳市医学科学院就已进入议事日程。2021年9月,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发布第一次招聘公告。
健康界根据《方案》梳理发现,深圳市医学科学院选址于坪山区,坪山是深圳生物医药产业的主要集聚区之一,能发挥深圳医学科学院对医药、医疗器械等产业的支撑作用。
地块位于坪山的西南门户,初期用地41万平方米,预留20万平方米作为未来拓展用地。地块南侧为南坪快速,40分钟内可达市中心,西靠深圳市康宁医院坪山院区,东临正在建设的坪山区人民医院(新院区),附近还有香港名医诊疗中心,医科院建成后可与周边医疗机构形成集聚效应。
一座城市要建一家医科院,是罕见的。
目前,全国仅有一家国家级的中国医学科学院,不足十家省级的医学科学院(如四川省医科院),深圳作为一座城市要建一家医科院,极为少见,而且起点很高,对标美国NIH(国立卫生研究院)等世界顶级的医学研究及资助机构。
机制新、不设编、不定级
「很多东西自己说了算」
深圳市医学科学院之所以被中央寄予厚望,关键就在于「全新机制」。
深圳市医学科学院的运作非常灵活,不定编制、不定级别,自主设岗,遵循理事会治理、学术自治原则,学术委员会是院内最高学术机构,尊重科研人才的稀缺性,实行市场化薪酬、社会化用人。
通俗地说,有点像「企业化」运作。
它虽然登记为深圳市政府的直属事业单位,但本质上是一个法定机构(类似于前海管理局),能利用深圳的特区立法权,将一系列先行先试做法,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一院一法」,即政府出台《深圳医学科学院管理办法》,依法自主办院,而不用被传统事业单位的体制「捆住手脚」。
有了这一灵活自主的「法律武器」,可以说,全球哪一种运作模式最高效,最有利于产学研出成绩,都有可能及时被拿来为我所用。
负责医科院筹建工作的深圳市卫健委科教处处长周丽萍此前指出,与传统的医科院相比,深圳市医科院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研究机构,它更核心的功能是承担政府赋予的在医学科技研究方面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深圳市医科院的建设思路,是成为一个枢纽型的科研机构,相当于「组织科研的科研组织」。
建设一所300张床位的
高水平国际化临床研究医院
目前在深圳从事医学研究的团队已有很多,比如各高校、医院、公卫机构的科研团队,以及各生物医学研发机构。
而深圳市医科院绝不是来抢饭碗的,相反,要帮助大家把蛋糕做得越来越大。
「深圳市医科院不是要跟其它高校和研究院所抢资源,抢人才,而是要成为一个协同创新的机构,通过项目和资金为纽带,把这些院校和研究院所连接起来,为他们的临床研究及转化提供服务。」周丽萍表示。
目前,国内普通存在医学科技资源配置分散的问题,「多头管理」,多部门重复投入,彼此缺乏沟通,研究项目多头申请、多头立项,资源交叉浪费,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低。
而深圳市医科院将成为一个医学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特别是针对当前研究转化瓶颈,建立一个「1+N+X」的临床研究及转化协同创新体。其中的「1」是指,依托深圳市医科院建设国际化高水平转化医学中心,重点建设转化医学核心设施、资源深度开发与共享设施、关键技术支撑设施等。其中,包括建设一所300张床位的高水平国际化临床研究医院。
「你大胆搞研究,我们帮你打通转化链!」
当前,我国的医学研究成果并不少,但普遍遇到「转化难」的问题,大量研究成果无法变为实际产品或者方案,应用到人的身上,或是不能得到广泛推广。
制约「转化率」的环节有很多,能开展临床试验的机构不多、能力不足,对新技术的监管政策滞后,新技术应用定价难,新药、新技术能否纳入医保……在任何一个节点被「卡住」,都会让研究成果被「压箱底」,无法走向市场。
今后,以深圳市医科院为枢纽的协同创新体,将重点解决「转化难」的问题,打造一条龙的「转化链」。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将允许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入股」,在转化项目中持有股份,直接参与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提升他们将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提高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深圳市医科院还将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形式,「入股」转化企业,逐步从单一科技研发向科研产业混合体过渡。
资金是科研的「粮草」,但目前医学科技创新普遍缺乏长期稳定持续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深圳市医科院将代表政府承担起医学科技专项资金配置职能,并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做大资金盘子。
这些筹措到的资金,如何高效地「花」出去?
目前国内传统的医科院通常仅有院内项目,经费仅面向本院科研人员。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在2018财年的373亿美元预算中,约有81%用于院外项目,资助遍布世界各地的3000所大学、医学院和研究机构。
得益于开放型的资助机制,NIH组织实施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癌症登月计划」「全民健康研究计划」等,占据了人类健康研究的制高点。
深圳市医科院将仿效NIH,同时设立院内、院外项目,院外项目通过「招标制」「悬赏制」「赛马制」等多种方式,向粤港澳大湾区、全国甚至及全球开放,资助院外机构或学者开展研究或实施跨领域间的合作研究。
在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深圳市医学科学院寄希望于借助全新的机制「变道超车」,抢占国际医学科技制高点。
健康界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整理|晴川
来源|深圳市卫健委科教处、深圳卫视深视新闻、南方+、澎湃、红星新闻
监制|章北海
丰厚稿酬征文,欢迎医务人员投稿
关键词: